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1.
印尼土生印欧人是荷兰殖民统治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与荷兰殖民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国家和族群认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荷兰殖民政策的演变,以及上述演变对这一族群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荷兰殖民统治下土生印欧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由来与演变,分析其社会、经济与法律地位的差异,以及上述差异对其国家和族群认同的影响。获得白人父亲承认的土生印欧人在法律上属于荷兰籍公民,但其社会地位却非常尴尬,被纯种白人歧视,又被原住民憎恨。为获得平等的对待,他们通过民间、文化、政治等途径为自己发声。其族群认同受到殖民政策的影响,当政策不公时,其族群凝聚力增强,争取权益;当政策有利时,他们又渐感宽慰,呼声减弱。然而,待"遣返"荷兰后,他们却发现虽"走近"白人社会,却难以真正"走进"白人社会。  相似文献   
2.
谢红秀  冯卉卉 《云梦学刊》2013,34(2):142-145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倡导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研究的首位,肯定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建构意义。电影是一种属于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任何高水平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理解力,还要预见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等,让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而这些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3.
语言迁移即母语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自动的潜意识的利用过程。任何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文章着重研究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旨在帮助人们掌握一些应对母语负迁移的方法,减少母语负迁移,提高英语语法学习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今,布洛陀经诗的研究经历了搜集、整理、介绍;文本挖掘、理论研究;遗产保护及弘扬三个阶段.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成四类:介绍性文章和编著;文本解读;英译研究;考古价值的研究及启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布洛陀经诗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尤其是经诗的价值挖掘和文本分析两方面.但在理论运用、对比研究、后继者培养的研究、传播途径和科研胸怀五个方面仍需要加强、弥补、拓展和变通.  相似文献   
5.
翻译受到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贯穿翻译的全过程。首先,翻译选材同样受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其次,译者对翻译策略的取舍同样受译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论述了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界对钱锺书“化境说”的理解存在的分歧,采取文本细读、以钱解钱、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时空定界上,“化境说”立足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多学科理论,是钱氏打通古今、中西、学科的思想结晶;功能定位上,“化境说”是普通级译者追求的最高理想、专家级和大师级译者达到的最高标准,是全译最高理想与最高标准的通约;范畴定类上,“化境说”是钱氏结合对林译现象的重评,由个人翻译实践提升而萌发的片段翻译思想,并非他刻意建构的系统翻译理论。“化境说”的“三定”有助于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实质,将钱氏翻译思想发扬光大,推动中国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学者ErnstAugustGutt在运用关联理论研究翻译时提出这样的观点 :“……认为一个‘信息’可以不管听众 (包括译文读者 )的认知环境而传达给他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并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 ,导致Gutt提出这个欠妥的观点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47-251
大数据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科技技术的结合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加拿大对来自非英语国家海外移民的英语教育与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和师资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在当下,可以利用大数据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大真实语言材料的输入,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体系,最终从多维度保障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设定了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在社会世界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合理性和表达个人主观世界的真诚性三个交往有效性条件,这解决了传统哲学的经验论和先验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没有论证交往有效性条件的基础。转喻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陈述型的语言使用所要求的真实性往往是基于指称式转喻的相对真实性的,表现型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性是以言语行为转喻为基础的,互动型语言使用中所要求的合理性则兼有述谓式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